找出關鍵成因,累積寶貴的經驗
去做,去犯錯
2023 Nov 10 未分類
許久直播不見,不知各位想不想念。
距離上次直播5/17至今也剛好滿一個月,
就來跟大家聊聊消失的一個月到底發生那些事情,
以及這段作者外出取材的日子中,值得分享的收穫。
將這段時間幹的好事一字排開:
5/17 免費直播
5/19 Week15電子報
5/20-21 創作與表達第二期
5/24 休播
5/26 Week16電子報、我們為什麼要讀書?為什麼要工作?
5/27-28 婚戀情慾助教
5/31 休播
6/2 Week17電子報
6/3 新·病態人格講座(從第一期的半日課程改版成一日課程)
6/9 Week18電子報
6/5-6/11 創作與表達第二期學員一年創作藍圖一對一健檢
6/14 休播、完成三小時簡報基礎教學錄影剪輯上傳
※
6/16 Week19電子報
只能說,是非常充實的一個月呢,
裡面最讓人回味無窮的莫過於創作與表達這堂課。
6/11週日下午,
完成第二期創作課14位同學的一對一創作藍圖健檢,
結束時只有一個念頭,
一期最多收14個,一年開兩次,不能再多。
開這堂課比起肉體上的疲勞,
真正消磨人的是精神上的疲憊,
論收益顯然也是談不上划算的生意,
但「又是什麼讓我樂在其中呢?」在完成健檢後這麼問自己。
我給我自己的回答是:
1. 這堂課要設計得好又要教得好,很難,但,我做到了,
2. 平時隔著螢幕在聊天室與觀眾互動,大多是表層的交流,
3. 看著學員從學習使用作基礎的工具開始,
4. 學生很帥,老師一定更帥,呵呵。
這些日常工作難以得到的體驗、回饋與滿足,
在 2022年12月3日之前,
我從來沒有開設過實體課的經驗,
更別提一週後的12月10日就是第一次的創作課,
必須要獨自面對兩天的實體課程,
但當12月10日早上九點半站在台上拿起麥克風的那一刻,
就知道接下來的兩天,
是屬於我的時刻,
I'm the king,king of the world。
這一切的起點,與教給學員們的內容是一樣的,
Plan Do Check Action,loop,就這麼簡單。
然而在這個PDCA流程底下,
存在著更細緻的心智模組與執行過程。
早在2022年年初,
從小就看鯉魚逆流而上的我就立定志向,年底必須要開設實體課程。
歷經數年的低潮與蟄伏,
體內野獸早已飢渴難耐,
僅僅只是半天的講座型課程配不上【老闆之野望】這個華麗標題。
我想要,必須要,一定要,挑戰學費突破五位數的兩日課。
實務上,
半日講座對於開課素人就已經是極為艱鉅的挑戰,
直接劍指跨日課程簡直就是不可能的任務,
這可是一鏡到底沒有逐字稿可看重錄剪輯後製的空間。
但身為一個不是吃素的素人,
在過往人生當中早已建構出一套心智模組來應對,
只要將其挪移到課程設計與演出,
就能將原本看似遙不可及的專案轉化成可執行與落實的步驟。
以下是我如何將目標切成五個可執行步驟的流程:
A.將課程拆分成零組件。
一次練習一點,找到機會就試著教人,
每個環節都至少練習五次以上。
B.失敗了也無所謂。
預先就將可能發生的意外納入,
柔軟的地去將失敗承接在可以承擔與應變的範圍。
甚至刻意在可控的範圍內失敗,
更有利於找出關鍵成因,累積有意義且寶貴的經驗。
C.熟悉了零組件之後試著將其拼湊起來找出關鍵連結,
D.調整出適合的配方與調製流程。
E.在不斷重複的過程當中,看見了自己的成長與未來可能性。
當你知道明天的自己將會比今天變得更好一點,
我們就會對這些重複繁瑣的流程抱持著熱情,
這份熱情在我們站在舞台上時將會擴散出去感染觀眾。
只能說這世界上沒什麼新鮮事,
這個長年實戰累積留存在心中的心智模組,
在前陣子閱讀書籍時赫然發現,
居然完全符合effectual cycle
1.在自己手中的鳥(Bird in Hand)
2.可承擔的失敗(Affordable Loss)
3. 抹布被子(Patchwork Quilt)
4. 檸檬水(Lemonade)
5. 飛機的機師(Pilot in the plane)
我相信這個世界各地有許多跟我一樣的人使用著相同的心智模組來面
既然大家都能用,代表你也可以使用。
如何將這個心智模組的練習更巧妙地融入未來的課程,
將會是下一個有趣的挑戰。
(相關文章:EFFECTUATION – THE BEST THEORY OF ENTREPRENEURSHIP YOU ACTUALLY FOLLOW, WHETHER YOU’VE HEARD OF IT OR NOT)
在一對一健檢的過程當中,
我發現另一個問題:
學生感到恐懼,
恐懼來自於,他們過度害怕犯錯。
如果無法消彌他們的恐懼,
再有用的知識與工具也派不上用場。
很有趣喔,
這些學生不少人在各自領域皆是學有專精甚至是雄霸一方的資深從業
卻在探索未知領域學習創作與表達時,
依舊會非常擔心自己所跨出的那一步可能會踩空,
害怕因為踩空而跌跤,
滿身泥濘的醜態會讓自己覺得「我果然是個一點用都沒有的傢伙」。
這對我來說,是很不可思議的一件事情。
理論上,
他們應該要能夠將擅長領域如何學習成長的心智模組挪移到這裡使用
那,究竟是什麼將他們困住了?
發現問題,接著需要解決問題。
我開始試著去找出問題源自何處,
顯然恐懼犯錯只是表象,
情緒的背後有其驅動行為的真正原因,
為了探究真實,
必須潛入他們的內心,
瀏覽回憶之海體驗他們過往的人生。
經歷多次的藍圖健檢後,
得到一項結論:
「台灣的學生,甚至是老師們都過度信奉正確主義。」
大家的思維都朝著找出一個唯一並且正確的答案前進,
被「如何引導出正確答案」這樣的思維(或稱之為常識)所束縛。
只要不是「正確的答案」是不被允許發表的。
這種思維在過去變動相對小、資訊不流通的年代或許可行,
(擁有一技之長就得以安穩過一生,
但在這個人類得以透過網路快速交流情報與資訊,
輕易學習到各種最新的知識與技術的時代,
縱使你今天定義了所謂「正確的答案」,
也可能在明天睡醒時成為「曾經正確但已過時的答案」。
許多事情的定義會隨著時代而改變,
不論情感上是否能接受,
都無法改變我們正處於一個每天都在快速變化的時代,
學員的恐懼來自於無法接受曾經辛苦背誦的正確答案可能被打破,
成為過時的錯誤答案這件事情。
(殘酷的是AI技術突破,必然會加速更迭各種產業的勞動型態)
要面對變化如此劇烈的時代,
必須將原本的正確主義,替代為修正主義。
何謂修正主義?
意指不要太過於拘泥求出正確答案,
用測試版本也沒關係,
總之先提出來再接受各方的回饋,然後有彈性地進行修正。
而我之所以能將一個「開設兩天實體課程」
就是抱持修正主義來處理每個環節,
才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寫出創作與表達這堂課程並執行完成。
從第一期到第二期之間,
在不違背主體精神前題下做出大幅度的內容調整,
這是修正主義的特色,
無須完美,反而更容易持續前進接受回饋更迭替代不斷優化。
去做,去犯錯,
你會發現自己是個比自己所想更有勇氣與天份的好傢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