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看見、被選擇、被記住—人生的三道課題
2025 Aug 24 未分類
我不是一個有交友障礙的人。
囂張點說, 我相信自己無論去哪,都一定可以交得到朋友,
無論從事哪個領域的工作,也一定能有所斬獲,
理由很簡單, 只要支持你的兄弟夠多,到哪都能混得不錯。
當然,
這並不代表在與人建立關係的過程中不會遇到挫折與困難,
也不代表一定可以結識能相互欣賞、合作愉快的對象。
根據經驗,認識一百個人,
真正能對的上頻率的,不超過20%,
對得上還能結緣產生後續互動的,恐怕連5%都不到,
甚至可能整個圈子裡,沒一個能說得上話的對象,
只能默默地偽裝成無害的傻瓜,避免引來不必要的麻煩。
因此,交友除了大量的數量累積外,
還需要慎選環境、精準使用合適的對應策略,
柔軟地機動調整並且努力地提升自己的「被利用價值」。
舉現在這篇電子報來說,
為什麼讀者願意花時間點開來閱讀?
因為他們覺得在這裡能得到一些對自己有用的東西。
有用的定義因人而異,
哪怕是單純的「爽」,
對讀者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價值。
因為大多時間,其實我們都過得不太爽。
有趣的是,
從事自媒體這些年來,
我發現「交朋友」是非常多人的心魔。
尤其是在營運線上講座課後作業時, 這個狀況格外鮮明。
對許多學員來說,
到課後群組裡喊「已有坦、補、法缺2DD,獵、賊、術佳」這麼簡單的一句話都顯得異常困難。
更別提加入隊伍後,
無法理解角色定位、搞不清楚他人想法、不配合戰術,
將胡亂走位、不聽指揮、搶裝等大忌犯過一輪, 眾人忍無可忍,視為雜質踢出團隊,
仍無法意識到自己的問題,
滿腹委屈,認為大家都在霸凌自己,世界充滿惡意。
其實這些錯誤,我並不是沒犯過,
反而是該犯的,不該犯的都沒少犯過。
那為何時間拉長後,雙方會產生不同的差異?
這讓我開始思考,我跟這些人之間差在哪。
我一定多做對了些什麼,少做錯了什麼。
在有對照組的前提下,歸納出差異並不困難,
然而這反而更讓我想進一步探究,
不同人生階段,交友到底意味著什麼?
為什麼大家這麼渴望交到朋友,受到認同?
渴望被理解,同時害怕被看穿。
希望握有選擇的權利,卻更在意自己是否被選擇。
最終的目標都是:
「在離開之前,能留下些什麼,讓世界不會忘記『我』」
這一連串問題, 架構起《A Place in the Light》系列講座的原點與方向。
利用講座的互動特性與課後小組作業連動,
讓學員不只是在舞台下旁觀,
而是透過真實人際互動,深度理解我想探究的一切。
第一場:看見,不只被看見
為什麼先談「被看見」?
因為人類渴望「被看見」。
恰好,我第一份工作就是業務,
一份必須「被看見」才能從事的職業。
業務工作,
最大的困難就是,沒人想理一個不被信任的人,
這讓我感覺自己像空氣一樣。
剛開始我腦中想的不外乎:「如何推銷、盡力成交。」
但,這並沒有掌握業務工作的精隨。
缺乏信任,是不可能成交的。
業務真正的基石是信任。
信任,只能在名為時間的試煉中淬煉積累。
《超級業務大全》與《錯覺資產》這兩本書恰如業務工作的陽與陰。
打造信任的同時,善用錯覺加速進程,
精確掌握真誠與模糊的界線,不讓自己被謊言與黑暗反噬,
我們不用非得被人喜歡,仍舊能成為值得長期信賴合作的對象。
第二場:選擇,比被選擇更自由
朋友、同事、伴侶──每一段關係,都是一場選擇。
差別在比起我們選誰,更多時候是別人選擇了我們。
我們很在意別人怎麼看自己,
這也是為何被分手的人總是比提分手的人更放不下。
我也曾經陷在這種輪迴裡,
明知道早該放手,卻還是每天想著「她憑甚麼能這麼說走就走」。
與第一場講座的差異在於,
撰寫文本的出發點跳離「如何結交朋友」。
換位到他人立場思考:「當別人看著我時,他們看見了什麼?」
三本書,讓我們反窺三種視角:
- 無路可循時,看我是否勇敢。《無路之路》
- 背叛邊緣,看我是否可靠。《頂尖思維》
- 代價面前,看我是否願意承擔。《人生經濟學》
真正的勇敢,是能承擔孤獨,堅實可靠。
第三場:名字,在過去的光裡
每當不知道該如何正確行事時,
我就會開始想,在自己的告別式上,眾人會抱持怎樣的想法出席。
無論是誰, 被放進那個一致的盒子送入烈焰後,留下的只剩一個名字。
問題是,當說起那個名字時,會讓人回想起什麼?
我知道,很快,我的名字將被遺忘在歷史長河。
在消逝之前,
或許會有人記得,
曾經有一個人,認真思考過「人該怎麼活著」。
以終為始,許多困惑與不解,都能變得澄清透明。
《龍馬行》裡,坂本龍馬不是因為長壽或擔任要職而被歌頌。
英年早逝的他遺留下「船中八策」、打破藩鎮各自為政的僵局,
指出一條通往立憲的未來之道。
他將跨越時代的遼闊思想化為行動, 以生命在日本近代史上寫下無法抹滅的痕跡。
《宛如飛翔》的西鄉與大久保,一個熱情,一個理性。
兩人的交誼恰好代表大時代的矛盾。
他們的名字, 成為後人討論「理念與犧牲」、「權謀與制度」的投影。
被記得,無須完美。
當你的名字承載足夠的重量,就足以讓人無法忽視。
軍神西鄉隆盛《南洲翁遺訓》留下的,
並非顯赫戰功,而是敬天愛人的智慧。
書中談修心、養志、克己,利他與無私。
這些話語穿過一百多年,依然能打動人。
名字之所以能長存,是人格修為經得起時間驗證。
交友的方式,決定人的生命軌跡;
而我們選擇的方向,未來決定他人如何定位你。
也許人渴望的不是朋友的多寡, 而是能否尋得一盞引領前進的燈火。
2025/8/20 晚上八點,
很榮幸邀請到從事通訊科技設備製造業近二十載的資深從業人員,
林維毅 / Tony Lin經理到我的頻道分享;
他如何從一個基層韌體工程師, 一路走到集團業務經理兼台灣分公司負責人的位置。
如果想更理解為何以「業務」為出發點,
構思 A Place in the Light 系列講座, 歡迎準時上線收聽。
我無法保證每個人都能在這場講座結束後交到朋友,
但或許能更理解自己一些: 「為什麼我們會這麼渴望被看見、被選擇、被記住。」
這樣的理解,或許就是一種更雋永的價值。 願我們都能在前人留下的光輝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典範。